抗疫仍在进行时,如何做好心理防护?这份抗“抑”手册请收好!
疫情持续接近2个月的广州,牵动着“老广”们的心。各类疫情信息铺天盖地,个人的学习、工作和生活受到干扰,烦躁、紧张、担忧情绪也随之而来,影响心身健康。
不管是正在治疗的患者、或是对正在被隔离的人群,心理干预和心理援助非常重要。为了帮助大家进行心理疏导,调节不良情绪,广州新市医院(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)临床心理门诊赖志盛主任就一些心理问题进行解答:
一、疫情封闭,大家会产生哪些心理问题?如何识别?
1、焦虑,表现为紧张和担忧。感觉忐忑不安、心神不宁,不断关注疫情新闻,甚至出现血压升高、心跳加快、出汗、口干等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。
2、恐慌,表现为恐惧和害怕。高度紧张,怀疑自己得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,反复求助热线或到医院就诊,要求确诊或隔离。
3、抑郁,表现为悲观和绝望。变得悲观,感觉世界末日就要到来,易哭泣,食欲不振或暴食,没有任何愉悦感,为自己活着而感自责,本能欲望下降。
二、疫情当头,如何缓解“焦虑与恐慌”?
面对此次广州不断肆虐和蔓延的疫情,人们会出现焦虑、恐慌等情绪,这些都属于人的正常反应,不必过度担心和自责,需正确看待这些情绪,允许自己适度的担忧。
这些都是人生存本能所驱使的“应激反应”。适度的应激反应可以更好的保护自己,但如果反应过激,不仅无法进行有效的思维活动,还可能会损害身体健康。
三、哪些方法利于大家心理调节呢?
作息规律:尤其保证足够的睡眠,成人每天睡眠应不少于6.5小时,充足的夜间睡眠,有利于提高人的抗感染和自身免疫能力。
加强运动:适度的运动,可以增强自身的免疫力,降低被感染的风险,还可改善睡眠和调节情绪。
饮食均衡:疫情期间,也要保证规律的进食和每日的营养摄入量,切不可随意应付。
分散注意力:情绪低落和过度焦虑时,多与家人、朋友交流,也可通过听音乐、阅读、运动和深呼吸法等,减轻和缓解焦虑和恐慌等不良情绪。
学会情绪调节:呼吸放松训练、正念冥想等都能帮助情绪调节,还可以将注意力转移到适合的居家运动,如瑜伽、八段锦、亲子游戏等。
寻求专业心理帮助:如果通过上述这些方法仍然感到焦虑不安,恐惧、忧郁、难以忍受甚至痛苦不堪,及时拨打心理热线或者向专业心理医生寻求帮助。
四、每天洗手十几遍,口罩戴两三层,穿着防护服才肯出门,正常吗?
为了更好防疫,勤洗手、戴口罩或穿防护服,都是生存本能所驱使的“应激反应”,是趋利避害,保护自己。但是如果已经影响到正常生活,就要注意。
这种行为是一种强迫行为,是可以主动控制的。在日常生活中,要关注自己的行为模式,并主动控制自己的行为,以强迫洗手为例,可先列出必须洗手的情况,
当多次重复洗手时,就要刻意减少洗手次数。倘若还是无法控制自己时,则需要家人帮助和监督,如果情况仍然严重,建议向专业人员寻求帮助。
疫情防控,既是一场病毒阻击战,也是一场心理防御战。让我们一起齐心抗“疫”,静待花开;愿山河无恙,人间皆安!